百校名师·2024普通高中高考模拟信息卷(一)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5衡水金卷周测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1、2024全国百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
2、全国百校联盟2024年高考模拟信息卷语文4
3、2023-2024全国各地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二
4、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2
5、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二
6、2023-2024全国一百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二
7、2023-2024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四
8、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2024语文四
9、2023-2024全国一百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4
10、2024年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1
语文答案)
2022年全国高考猜题信息卷(一)语文注意事项:1.本卷满分150分,考试时间150分钟。答题前,先将自己的姓名、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,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。2.选择题的作答:每小题选出答案后,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写在试题卷、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。3非选择题的作答: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。写在试题卷、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。4.考试结束后,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。一、现代文阅读(36分)如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(本题共3小题,9分)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~3题。敏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,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、文学史及美学研究,对于“意象”的运用更为泛化,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“意象”。从以往用得最多的“形象”,到近些年来处处可见的“意象”,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学术及文艺批评领域的时移世易。然而,在很多当代论著中,“意象”取代“形象”成为处处可见的“主角”,有时并非必要。“意象”和“形象”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,却又有内在区别。不加甄别地混用、泛用,对文艺批评或学术研究来说,未必是好事。“意象”的本义是什么?“意象”是“意”中之“象”,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,但至今仍未“失效”。真正将“意象”作为一个完整的、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,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。他在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中提出的命题是:“独照之匠,窥意象而运斤。”无论如何郑引申理解,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的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,这一点确定无疑。整篇《神思》都是在讲作家的创作思维运行规律和过程。“神思”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,而非静坏态的概念。“独照之匠”,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。“窥意象而运斤”,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“郢人运斤”般的艺术表现。“意象”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。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。在《神思》篇的赞语中,刘勰又有高度的概括:“神用象通,情变所孕。”就是说,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“意象”作为基本元素而进行连通和运行的,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。如果说“意象”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,那么“形象”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。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“形象”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,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“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”,这是以往的文学理论最重要、最根本的命题。而“文学形象”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,这拾恰是“形象”与“意象”的区别。“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、景物、场面、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。这就是说,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(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)是一个形象,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,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;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,使人物、景物、场面相互联系,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,也是一个形象。还有,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,虽然主观因素更浓,但往往是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因此,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。”(十四院校本《文学理论基础》)这已经把“形象”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。“形象”寓于作品文本之中,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,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。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是形象,《阿Q正传》中的吴妈是形象,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中的“病梅”是形象,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中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也是形象。这些形象都蕴含在作品的文字中,读者通过阅读而得之,它们并非在作家头脑中运思着的人物、场景及意境。“意象”“形象”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它们在很多时候是彼此交叉重叠的,因此在理论表述和批评实践中被泛化也在情理之中。但在学理层面上对其进行分析区别,指出它们的差异,既【全国高考猜题信息卷(一)·语文第1页(共8页)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