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中同卷·2022-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(一)乙

衡中同卷·2022-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(一)乙正在持续更新,目前2025衡水金卷周测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,供大家查缺补漏,高效提升成绩。

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。

    1、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答案语文
    2、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轮答案语文
    3、衡中同卷2023-2024高三语文
    4、2024衡中同卷全国三卷
    5、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全国三卷
    6、2024衡中同卷语文答案
    7、2024衡中同卷语文
    8、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调
    9、2024衡中同卷答案高考分科
    10、2024衡中同卷新高考
答案:《离骚》示例一:诗人对君主的态度存在“两难”。一方面“恐美人之迟暮”,诗人渴望“乘骐骥以驰骋兮”,表现出忠君、报君的态度;另一方面,又“怨灵修之浩荡兮”,体现出“怨君”的态度。示例二:诗人的“进”与“退”体现了“两难”。一方面,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渴望“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”;另一方面,残酷的现实让他“进不入以离尤兮,退将复修吾初服”。而即便选择了“退”,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。《红楼梦》示例一:贾宝玉“正邪两赋”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“两难”。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,是情痴情种,他聪明灵秀、文采风流;而在另一些人看来,是不肖子孙,他乖僻邪谬、不学无术。示例二: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:一方面,她精明能干,八面玲珑,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,是“脂粉队里的英雄”;另方面,她专权敛财,严苛待下,心狠手辣,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算了卿卿性命”。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。(指出“两难”2分,结合文本分析2分,满分4分;没有指出“两难”或对“两难”理解有误,只是从作品中找到两个相反的方面进行分析,最多得2分)5.【解析】首先,文章列举了戏剧、小说、音乐、美术等领域的例子,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,重点分析的是《伽利略传》《老人与海》两个作品。其次,文章在第⑤段援引黑格尔的“二律背反”理论,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。此外,文章还论述了“两难”的对立面一“两难的调解方案”,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、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,而创作者的“解”看似“洞察一切”,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。这一点也间接证明,伟大的作品一定是有“两难”的。答案:①运用举例论证,获得直接证据。②援引黑格尔的研究成果,从哲学层面找到根本依据。③通过分析“两难的调解方案”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,从反面(间接)加以论证。(每点2分,满分6分。考生若有其他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,即可酌情赋分)6.C“早日对周子兴执行枪决”错误,二人的报告主要是提醒省府关押周子兴需要承担巨大风险,没有涉及如何处理的问题。7.B“主要为了突出敌人外强中干的真面目”错误,本段中人物的行为表现,主要是“畏惧这位威名赫赫的人中豪杰”,这里补充的两个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周子兴的人物形象。8.【解析】小说以对今日宾至的描写开端,接着转人对宾至革命历史的回溯,并引出本文主人公周子兴。在讲述周子兴故事的过程中,还穿插了“我”查阅《宾至县志》和《商洛市志》的情节,在记述周子兴被杀害的过程中,又插入了对蟒山公园的介绍。小说在叙述完主要故事后,还写了“我”与友人一起去了周子兴的墓地的故事。整个小说以“现实”切入,以“现实”作结,中间部分叙述历史故事,而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又插入了对“现实”的叙写,可谓“历史”与“现实”交织穿插。答案:①小说中“我”到宾至走访是一个发生在当代的“现实”故事,这个故事与周子兴的英雄事迹交织在一起;②小说在叙述周子兴的历史中,多次穿插了对今天宾至的描写。9.【解析】“故事的力量”这个题目有两个关键词一“故事”和“力量”,因此,写作文学短评,考生需要指出小说讲了什么故事,还要分析故事充满了或者说给读者怎样的力量。此外,题目本身是一个偏正短语,表意重心在“力量”上,因此,考生需要结合文本多维度挖掘故事的“力量”。比如,从故事主人公的伟大品格维度,从故事启示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的维度,从敌人的凶残与革命斗争的残酷的维度,从敬畏英雄、传承红色精神的维度等,只要言之有据,不对文本做错误的、过度的解读即可。答案:(1)故事:①小说主要写了游击支队副队长周子兴受伤被俘后,经受了敌人的审讯,最终被残忍杀害的故事;②简单交代了“我”与友人一起去了周子兴的墓地的故事。(2)力量:①周子兴的故事表现了英勇无畏、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,充满着感人肺腑的力量;②祭拜周子兴墓的故事表现了烈士在今天受到应有的尊敬和礼赞,革命精神传承不息,充满着鼓舞人心的力量。(故事①②各1分,力量①②各2分,满分6分。关键词“故事”,考生只需要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即可;关键词“力量”,考生可以自选角度,只要能说出是什么样的力量并能从文本中找到力量的来源、依据,即可酌情赋分)3